科创板开市三周年:“硬字当头”支持关键技术创新,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增强

2019年7月22日,一声铜锣响彻黄浦江畔,25家首批科创板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抖客网科创板正式扬帆启航。

时至今日,科创板已平稳运行三周年。截至2022年7月20日,拥有上市公司数量达437家。

三年来,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试验田”的示范性和引领性跃然而立,其在助力科创企业做大做强及落实注册制改革试点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创新驱动战略的主战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上市的431家公司IPO融资总金额达6235亿元,总市值为5.4万亿元,开市以来累计成交金额23.3万亿元。

科创板上市公司不仅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而且产业群效应显著,尤其在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集聚了一批科创企业,“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

同时,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多位市场人士和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坚守板块定位和建设初心,完善制度规则体系,强化市场化约束机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符合预期。

“科创板已经成为科创企业的重要孵化器。”国泰君安证券总裁王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硬字当头”

科创板坚持板块定位,突出“硬字当头”,着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创板聚焦“硬科技”企业,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整体来看,科创板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业绩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科创板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8578.50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归母净利润976.37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55.98亿元,同比增长74%。近9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44家公司营收翻番;近7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64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达18倍。

尤为突出的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强度保持高位。2021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883.51亿元,同比增长3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其中,百济神州、翱捷科技等39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2021年底,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支超过14万人的科研队伍,平均每家公司超过33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接近3成,中芯国际、中国通号等17家公司研发团队规模在千人以上。

专利方面,据智慧芽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科创板431家上市企业专利申请总量为14.2万余件,有效专利总量为7.8万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4.1万余件。平均每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专利申请量约为330件,同比增长2.5%;平均有效专利量约为183件,同比增长8.2%;平均授权发明专利量约为95件,同比增长1.5%。

从上述数据变化趋势可知,科创板企业的整体专利能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其中平均有效专利量的增幅最高。

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高杰对此表示,平均有效专利量显著增长的背后,是科创板企业可市场化的技术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充分反映了科创板的金融服务作用对科创企业研发成果产出的有效推动。

国盾量子董事、总裁应勇在受访时表示,“科创板聚焦于‘硬科技’,为包括量子科技在内的一大批前沿技术产业注入了强大资本动能。登陆科创板后,国盾量子更有底气去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关键核心技术,公司的业务布局从量子保密通信逐步扩展到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并携手中国电信、科大讯飞等企业探索量子安全应用的落地。不仅如此,公司知名度、治理结构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产业集聚效应增强

科创板运行以来,始终重点支持六大新兴行业的发展。新的一年里,科创板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

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共上市1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97家高端装备公司、93家生物医药公司、39家新材料公司、31家节能环保公司和24家新能源公司。

以募集资金为观察维度,从行业分布看,募资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募集资金2659.10亿元,占比43%;生物医药行业募集资金1391.48亿元,占比22%;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募集资金998.14亿元,占比16%;新材料行业募集资金318.53亿元,占比5%;节能环保行业募集资金321.95亿元,占比5%;新能源行业募集资金545.88亿元,占比9%。

一笔笔融资滋养着上述新兴产业和公司充分生长、不断壮大。

从募投项目性质来看,资金主要投向研发创新、产业化发展和升级扩产等方面,为科创板公司聚焦主营业务、持续创新研发、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部公司均安排了研发类募集资金项目,计划投入募集资金金额占拟投入募集资金总额的45%。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领域,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中更进一步,逐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截至2022年6月底,科创板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数量达61家,占A股集成电路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同时兼具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制造等支撑环节,持续深耕创新链、完善供应链。

中微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尹志尧在受访时感叹,“科创板的设立,为提升国家高科技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落实国家科技强国战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微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三年来,借助上市公司的综合优势,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产业链协同和投融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科创板还形成了一股明显的“长三角力量”,成为中国“硬科技”企业最活跃的区域。

截至6月30日(含红筹企业),长三角三省一市共有384家申报科创板(上海128家,江苏148家,浙江80家,安徽28家),占全国比重的47.00%;已上市200家(上海65家,江苏82家,浙江37家,安徽16家),占全国比重的46.30%;首发募集资金总额3095.89亿元,平均募集14.49亿元。

制度创新实践

科创板不仅在科创属性、融资能力、成长性、业绩韧性等方面表现突出,作为改革试验田,其也在不断引领A股制度创新,制度性探索始终走在市场前沿。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三年间,科创板将这些制度从理论运行到实践,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形成了与中国新经济发展特征适配度更高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在发行上市条件方面,科创板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现金流等因素设置多套上市标准,不要求企业在上市前必须盈利,允许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上市。截至6月底,已有38家未盈利企业、7家特殊股权结构企业、5家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原标题:【科创板开市三周年:“硬字当头”支持关键技术创新,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增强
内容摘要:2019年7月22日,一声铜锣响彻黄浦江畔,25家首批科创板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科创板正式扬帆启航。 时至今日,科创板已平稳运行三周年。截至2022年7月20日,拥有上市公司数量达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14222.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如何走出“基民不赚钱”怪圈? “蚂蚁理财金选”半年报:合理配置、长期持有能提升收益体验
下一篇:券商中期业绩整体惨淡?自营投资表现不振,下半年催化因素渐多